室外進行的體驗式學習活動天地 - K1
活動日期:2024年4月9日
活動名稱:參觀香港動植物公園
活動目標:認識不同種類動物的名稱、種類、喜好和特性
活動日期:2024年5月30日
活動名稱:參觀鐵路博物館
活動目標:認識火車的種類和設施,並嘗試體驗坐火車的樂趣
受疫情影響,幼稚園在停止面授課堂期間,需要運用其他模式讓兒童在家中學習。我們慶幸幼稚園業界擁有投入及專業的團隊,即使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仍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彼此扶持。大家憑着對幼兒教育的熱忱,發揮無限創意,設計富趣味的學習活動,並協同家長的力量,幫助兒童維持學習興趣和促進身心發展。
活動日期:2024年4月9日
活動名稱:參觀香港動植物公園
活動目標:認識不同種類動物的名稱、種類、喜好和特性
活動日期:2024年5月30日
活動名稱:參觀鐵路博物館
活動目標:認識火車的種類和設施,並嘗試體驗坐火車的樂趣
暑假來了,不少家長會選擇利用這個漫長的假期和小朋友離港旅遊,既可共聚天倫、還能舒展身心。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
有的會說,旅遊還可讓小朋友增廣見聞。的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假如小朋友有親身體驗,相信對所學知識能有較深刻的了解。例如,當小朋友學到「萬里長城」時,如能到該處走一趟,相信更能感受到這個建築工程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我在選擇旅行地點時,也會考慮會否與女兒的學習內容相配合。例如,在她學到不同種類的動物時,我會在旅行中加入動物園作參觀景點,讓她能親身接觸不同的動物,這總比單從書本或電視認識好得多。
我很重視去旅行的數天時間,主要原因是在旅行的數天,我和女兒有一段較長的朝夕相處時間,只要用心觀察,你會對孩子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我女兒還小的時候,我會在旅遊時特別關注女兒的以下事情:
(1) 孩子與陌生人相處的表現
在旅行期間,小孩會接觸到不同的陌生人,她的表現是怎樣呢?面對陌生的長輩,她會否主動跟人打招呼呢?能否有禮貌及得體地回答長輩的提問呢?面對同齡的小朋友,會否主動一起玩耍呢?如何處理當中可能發生的爭執呢?我喜歡從旁觀察,然後到晚上,我會跟女兒分享及讚賞她當天良好的表現,並鼓勵她明天哪些地方可做得更好。
(2) 孩子的自理能力
由於旅行的時間較為充裕,不需要和時間賽跑,這時你可以藉此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我會安排女兒攜帶一個屬於她的小旅行箱,由她自行管理內裡的個人物品。我則從旁觀察,孩子能否妥善地處理她的個人用品,以及離開酒店或出發到另一個景點前,她能否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得妥妥當當。在有需要時,我會適時提點或從旁協助。
其實,要培養孩子們的品格和自理能力,並不一定需要乘搭飛機到外地旅遊。我想强調的是,品德培育並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一味的說教只會帶來反效果,因此品德培育應透過日常生活實踐出來。事實上,只要有充足的相處時間、多些陪伴子女,多些細心觀察子女的日常表現,在有需要時作出提點或協助,就算只是到郊外走走,也不難達到以上目的。
撰文:Dr. Kong專業團隊註冊物理治療師方偉筠
家長要避免子女養成以下不良的姿勢,影響脊部發展:
當小朋友做功課時,應該避免側向一邊坐,因為這種姿勢容易令脊部左右用力不平均,引起脊柱側彎等脊部問題;同時亦應該保持頸部腰部挺直。
當小朋友使用電腦時,頸部亦不應過於向前傾看顯示屏,因為這樣會容易令頸部勞損。家長亦應提醒小朋友保持頸部及背部垂直,並選擇可調校高度和配備椅背及扶手的椅子,以承托背部手和手腕。另外,顯示屏亦需要置於不高於眼睛的位置。每使用電腦 30 分鐘,就應該作適量的休息。
當搬運地上重物時,應該避免向前彎腰搬運地上的物件。首先,作半蹲姿勢,須保持腰部挺直。然後,雙手拿著重物,使重物盡量靠近身體。最後,用大腿肌肉站起,腰部保持挺直。
伸展頸部運動
功能:有助紓緩頸部肌肉之緊張
步驟:
1.頭部轉向左右兩邊,各維持 10 秒。
2.頭部向上下方向望,各維持 10 秒。
3.頭部側向左右兩邊,各維持 10 秒。
4.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伸展膞頭運動
功能:有助紓緩肩膞肌肉緊張
步驟:手放肩膞,手肘向前後方向各轉動 10 次。
伸展胸肌
功能:有助伸張胸前肌肉,改善寒背
步驟:緊握雙手在背後,盡量提高雙手,維持 10 秒。每天重複動作 10 次。
伸展腰背肌肉
功能:有助紓緩腰背肌肉緊張
步驟:
1.雙手放在膝頭,然後向前彎腰,維持 10 秒,再慢慢回復站立姿勢。
2.雙手撐腰,再向後彎腰,維持 10 秒,慢慢回復站立姿勢。
3.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伸展體側肌
功能:有助紓緩腰部體側肌緊張
步驟:
1.首先雙手撐腰,腰部轉向左右兩邊,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2.每一個方向維持 10 秒。
3.舉起左手向右彎,維持 10 秒,再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4.舉起右手向左彎,維持 10 秒,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5.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撰文: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疫情以後,電子學習已是無可避免。家長亦會下載不同的平板電腦程式給小朋友使用,希望他們可以在互動或富趣味性的畫面和聲音中學習。究竟哪些動畫和應用程式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好處呢?父母使用多媒體幫助小朋友學習時又應該注意甚麼事項呢?
根據年齡使用電子學習的時間
在幼兒時期,由於負責統籌五官的腦部區域正急速發展,筆者不建議 0 至 2 歲的小朋友經常或過分依賴使用電視或平板電腦學習。這是因為電視或平板電腦的影像均在極高頻閃動,幼兒的眼睛及腦袋會在不自覺下不斷接收刺激,久而久之,視覺刺激便成為了習慣,大腦發展也受到影響,導致專注力下降。
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看電視玩 iPhone 時很專心的,反而看書便沒有心機了,所以我買很多學習性的動畫給她看。」家長可有想過,如果眼睛和腦袋都習慣了不斷受刺激,相對靜態的東西如書本和老師的講解便自然地變得沒有趣味了,如果您還繼續讓幼童依賴豐富的畫面來學習,將來總有一天他們需要面對書本學習的時候那怎麼辦呢?
2 歲以上的幼兒由於腦部發展較為成熟,所以家長可有限度的讓 2 歲以上的孩子使用電視和電腦來學習。而時間也應該由每天不超過 15 分鐘為起步點,年紀大一些可以看多一點。因為隨著兒童年紀的增長,電腦或電視的高頻閃動對腦部發展的影響會相對地減低。
建議使用多學習模式
雖然顯示屏對兒童的專注力有影響,筆者並不認為使用電視和電腦學習沒有可取之處。多媒體或電腦程式可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小朋友更喜歡學習,學得更快更多。不過小朋友除了利用互動性高的多媒體來進行學習,他們亦需要適應其他互動性較低的學習模式如圖書和單向式的講解等,並從中尋找學習的趣味。家長應該為子女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如帶子女上圖書館、跟子女玩一些益智遊戲、到博物館參觀,往自然教育徑散步,甚至在餐廳時教子女閱讀英語的菜單等等,令子女多嘗試不同的學習模式和方法,從而尋找學習的樂趣。
怎樣選購合適的多媒體電子學習產品?
– 該產品最好沒有非學習性質的元件可供小朋友自己下載或開啟。例如,倘若孩子使用 iPhone 或 iPad 學習,家長千萬別讓孩子打開其他程式,確保孩子在學習而非玩樂。
– 可使用有分段或節數的學習產品。很多家長都會說要孩子停止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孩子容易有不良的情緒反應。所以筆者建議產品需要分不同單元 (Chapter),而家長可以限制孩子只觀看或完成一個單元。
– 產品適宜有互動的元素和需要孩子作出不同方式的回應。倘若多媒體產品只是提供單向的教學模式,這並不是好的產品。例如,產品只能讓孩子坐著去聽資訊,或看後不需要作出任何反應,我們便稱為「單向學習」,我們應該避免使用「單向學習」的產品。如產品能夠讓小朋友一起唱歌、一起做動作、一同串生字和朗讀和回答問題,這便是應該選擇的產品。
– 又例如有一些產品雖然能讓孩子回應,但每次都是回答同樣的性質答案,例如每次都是要按一個按鈕去回答,這樣孩子的反應便會較為緩慢,變成「機械人式」學習,影響往後的學習動機和多角度思考能力,這類產品我們應該要避免。
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使用電子產品學習的時間不可以過長,而且家長亦應該為子女定下每天或每星期可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例如,孩子每天最多只可以在做完功課後使用電腦半小時,如果半小時已到,孩子必須要遵守承諾,暫停使用產品。而家長亦可以跟子女一起定下每天的時間表,分配做功課、玩樂、上興趣班、適用電子產品等活動的時間,好讓子女了解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計劃,有節制,這樣不單可以鍛煉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Self Management),也可以有效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以使用電子產品作為獎勵
倘若孩子喜歡使用電子產品學習(通常也十分喜歡的),父母可考慮以使用產品作為獎勵,例如孩子每次乖乖在半個小時內吃完飯,或每次有質素地完成功課後,我們便可以答應他們使用三十分鐘的電子產品。
撰文︰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筆者剛參與了台灣教師專業進修交流活動,見識到台灣的教育著重以運動培養孩子成長,讓我得到新的啓發,希望與各位父母分享。其中一所作交流的學校稱得上是體育學院小學版「虎林小學」。一踏進學校,同學便以政府推廣的健身操歡迎我們。他們一起跟着拍子舉手投足,做出各式各樣的熱身動作。讓人感到他們就像老虎仔一樣的精神活潑,而我像真的進入了充滿老虎仔的森林一般。
運動能強化孩子學習能力
虎林小學的劉校長説學校是政府重點學校,專注同學的體育發展,並相信透過運動能強化他們的學習能力。他們以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 John J. Ratey, MD 的硏究為基礎,提倡零時運動計劃。此計劃提倡學生於所有時間都在運動,即零時 (Anytime)。每當小休時,學生便會跑到操場的任何一處做運動,他們有的玩躲避球、有的在攀鋼架、更有的打羽毛球。所有學生都享受每個運動的時刻。
運動的好處 強化大腦機能
眾所周知,運動有強身健體的功效,而在 Ratey 的研究之中,他指出更多有關運動對大腦的好處。他形容大腦是訊息處理中心,透過不同的傳遞者(化學物質)於不同路徑傳達訊息。在運動時,大腦能有效地生產更多傳遞者和強化路徑,使訊息傳得更快更準。
將理論應用於學習上,學生以運動強化大腦機能,再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研究證實運動能提高學生專注力和記憶力,而這都是成功學習的必備條件。此外,運動能使大腦製造 Dopamine(令人有快樂感的化學物質),令學生能愉快地學習,成績自然會更加優秀。
如何讓孩子愛上運動?
為了讓孩子享受運動的時間和好處,家長必需讓孩子愛上運動,以下有三項建議:
1. 零時運動
多讓孩子有運動的機會,如提供合宜的時間,工具和場地,同時家長要留意環境的安全。
2. 健康運動
多教導孩子因愛健康而做運動,多提及運動對健康的好處。
3. 一起運動
多與孩子一起運動,享受運動的時刻,享受親子的美好時光。
撰文: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梁嘉敏小姐
DHA 只是供應孩子腦部發展的養分,要孩子變得聰明,大腦必須得到適當的鍛鍊。筆者今次就為大家介紹一些腦袋鍛鍊小遊戲,十分適合2歲至就讀小學的兒童呢!
1. 迷宮或找不同等腦圖練習
雖然迷宮和找不同等腦圖練習是我們小時候的玩意,但到了這個年代,它們依然是孩子的良師益友。腦圖練習除了迷宮、找不同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模式,總之凡是需要孩子觀察和專注地完成任務的圖像遊戲,均屬於腦圖練習。不知道大家是否認識Wally(中譯《威利在哪裡?》),它就是世上其中最受歡迎的腦圖遊戲。
其實腦圖遊戲不一定需要購買,也不一定印在書本上,我們在家中也可輕易製作腦圖遊戲。例如家長可以在一堆雜物中放兩顆瑞士糖,那孩子一定會很用心地找出來呢!
2. 收拾家中物件 並把物件分類
其實日常生活上不同的環節,也是鍛鍊腦筋的大好機會,例如收拾和分類。把物件有條理地分類,不單能提升孩子的組織能力,更能發揮孩子的創意。有時孩子的分類方法可能跟我們成年人不同,不過也不無他們的道理,家長不妨問一下孩子為甚麼會這樣分類,你便會發現原來孩子的觀察力可能比你更強,他們會用他們觀察到的細節作分類,所以家長不應要孩子根據成年人眼中的分類方法,以免打擊他們自我解難的主動性。
你可能會問,我家孩子不喜歡收拾物件,那該怎麼辦呢?在孩子還未養成收拾家中物品和分類的習慣時,一定要從遊戲開始,以提升孩子花氣力去完成「使命」的動機。例如可以舉辦「房間鬥整齊比賽」或「阿四日」,讓家庭成員互相幫大家執房等活動,以鼓勵孩子收拾和分類,也可以鍛鍊一下「腦力」!
3. 考記憶遊戲
坊間有很多記憶遊戲卡,例如把十數張牌反轉,輪流翻開兩張,如果翻開了相同的卡牌,便可以拿到自己手上。另外,坊間亦有些繪有不同物件的圖卡,家長可將它們打開排成一行,讓孩子看了然後反轉,再問孩子某一件物件在哪一張卡上。這些均是很好的記憶力遊戲,成年人或孩子更可以發揮更多創意,變換一下玩法以增加趣味性。
除了記憶遊戲卡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蘊含著豐富的記憶遊戲,例如我們可以叫孩子找出一些他們曾經見過你放在哪裡的物件,或者可以叫孩子自己收起一些物件,然後在一段長時間後找出來等等。
總結而言,要訓練孩子的腦力和智力其實一點也不難,只要花一點心思,發揮一下創意,很多生活中的細節也是讓孩子動腦筋的機會!
撰文:香港註冊心理學家 程衛強
嬰兒約在九個月開始,孩子變得異常癡身,即使媽媽上洗手間,也可能會顯得非常的焦慮,抱緊媽媽不放,甚至放聲大哭。
分離焦慮可以引申出兩種不同的反應。在某些情況下,與照顧者分離時,嬰兒會出現尋求依附的行為,如抱著媽媽不放、用盡方法找尋媽媽、或不論媽媽到那裡就爬到那裡等等(Ainsworth, Bell, & Stayton, 1971);分離亦可能會衍生出絕望、對抗、分離(Detachment)等行為,視乎分離的時間(Bowlby, 1960; Robertson & Robertson, 1989)。
孩子面對分離的反應,亦會因應不同的環境而有所改變,例如在熟悉的家居環境中,較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孩子會出現較少的憂慮感(Ross, Kagan, Zelazo, & Kotelchuck, 1975)。
在孩子約七個月時,物件恒存概念開始出現,他們明白即使看不見某人或物,不代表他消失了。當孩子能夠建立這個概念,他們的分離焦慮會相對降低。若媽媽能夠經常與孩子溝通、表示出對嬰孩的正面情緒及感覺、並給予適當刺激及協助者,孩子較易掌握並應用物件恒存概念於物件及人身上(Chazan, 1981)。
協助孩子協助分離焦慮,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孩子與照顧者發展出親密的、依附的情感關係(Attachment),並待孩子本身的發展成熟,方能湊效。以兩歲的幼兒來說,他們能夠以照片來緩和他們與照顧者分離的愁情(Passman & Longeway, 1982);三歲的孩子甚至可以於父母不在場的情況下,在祖父母家過夜。
孩子能否培養出此等「能耐」,取決於照顧者與孩子能否建立出緊密的情感關係,當相互間的關係得以建立,孩子可以透過想像父母的形像,及回憶父母的愛,以安撫他們因分離而出現的焦慮感(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撰文: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在社會資源貧乏的情況下,兒童沒有甚麼好玩或好看的事物;但當眼前的物件沒有任何細微的變化,也沒有詳細的語言或文字的指示,兒童卻能自己觀察眼前與之前看見的異同,或眼前與其他見過事物的聯想,更嘗試使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見所聞,這就是主動的學習,除了腦袋的學習外,心理素質也會不自覺地提高了。
現代科技不斷進步,大家只要安坐在家中,便可透過電視或手機瞬間遊歷世界;究竟看電視或網路資訊是否需要很專心呢?原來能觀看視頻訊息,並不一定代表兒童很專心學習,因為這是被動學習的類別,需要眼前有色彩繽紛的訊息,還需要有持續的語言旁白,可能缺少其中一個環節都會變得不專心。
縱使現今學生仍然需要在課室學習,但在目前信息科技的協助下,似乎可以讓學生無遠弗屆地,看到遠方的情境,可惜當中仍有不足之處;他們需要親歷其境,置身其中,才會有更全面的體會及學習,現今的學習需要更多感官管道的參與,才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究竟有沒有其他選擇呢?
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但資源卻是有限的,是否可以無止境地以多感官刺激學習呢?大家是否需要停一停,想一想為甚麼越來越多人提出素食,或星期一素食一天;也有些人建議反璞歸真去過一些原始的生活呢?學習活動及安排可能需要有類似的行動,才能讓兒童領會學習的真諦,感受學習過程中的原汁原味!
要達到這個逆轉的狀態,需要家長及教師的引導,才可以改變這個時代的潮流及習慣;現在有一些建議的活動可供家長及教師參考,如:嘗試關掉電視機的聲量,讓他們感受有如聾人一樣,只能用眼看而未能用耳聽地吸引訊息;也可以用布遮蓋電視機的畫面,使他們有如聽收音機,只能從別人的說話想像出當時的情景,在缺乏視覺協助下仍能掌握劇情,又例如將一些食物放在三隻杯的其中一隻,要求他們以嗅覺聞出食物在那一隻杯內,是很多的動感學習。
家長及教師在教學中做出一些小動作,當中可能產生一些不明朗的因素,使他們卻步,但同時亦會使他們產生更多的好奇心,經引導下可以有更大的學習動力,由動心及動腦開始,再帶動他們自己追尋自己想聽及想看的事物,成為主動積極的學習者!
首先,我們得明白到,孩子能夠表達憤怒的情緒,對孩子發展自主性極為重要。在孩子踏入幼兒期時(約兩至三歲),當中的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正正就是「自主性發展」及「羞恥及懷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孩子因情緒而作出的行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緒。
另外,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孩子有,父母也有。當孩子嘗試表達其憤怒的情緒時,他們會以父母為一個模仿的對像,當父母對孩子憤怒,或父母之間爭吵等,孩子會以此等行為作為發達及控制情緒的重要參考(Bandura, 1977)。父母之間的爭吵、惡意嘲諷、甚至暴力,都會提升孩子對憤怒的敏感性,並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發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孩子有好脾氣,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處之道。
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幼兒更有效掌控及減少憤怒的強度呢?Berkowitz及Thompson有以下建議(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1.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為:若有關行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樣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應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給予滿足,也不需要因其行為而給予責罰,只需要不作回應便可以了;
2. 情緒角的使用:在家中設一安靜、沒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為讓孩子安靜的區域,當孩子爆發情緒,或作出不恰當行為後,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緒角安靜一下,這未必等如責備,而是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舒緩,情況就如便急需要上廁所一樣,這只是一個正常的需要。如果運用恰當,當孩子日後有情緒時,可能自然的就會跑到情緒角去舒緩一下呢!
3. 喚醒與憤怒不相容的情緒,特別如對受害者的同情心;
4. 減少接觸可能會觸動孩子憤怒的情況或事物:當孩子未完全建立一個自我控制的能力前,減少孩子憤怒的機會,也即等同減少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5. 解釋其行為的後果;
6. 審視引起憤怒情緒的起因。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針對不同的情況,如孩子因憤怒而對他人作出暴力行為,父母可以專注於解釋後果及喚起其對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發脾氣,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負面行為等等。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組合使用,例如當孩子在情緒角平復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釋後果。最後,當然要視乎孩子的能力而選擇處理方案,舉例說,孩子還未會說話,你卻向他十分鐘連環解釋後果,似乎只會增加雙方之間的衝突。
當父母決定了每一個情況的應對策略後,最重要的,就是一致性。簡單的說,一致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同樣的行為都會使用同樣的結果,不會這次就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卻使用責罵,這會令孩子混淆;其次,就是每一名照顧者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從而加強向孩子表明「這行為是不恰當的」這個訊息。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了內在動力,人早已擁有了把事情做好的願望。而這正是為什麼當我們給予孩子外在獎罰時,嘗試干擾孩子的行為時,他們的表現變得更糟糕,例如扼殺創造力、令判斷力下降等多種負面效果,這都是獎勵能換來的惡果。無論是物質還是心理上的獎勵,雖然都能短暫的刺激孩子的積極性,但卻無法讓孩子培養出長期的行為習慣,也無法讓他們的表現變得更好。
父母如何不單靠獎罰而讓孩子努力學習?原來只要懂滿足三種人類的基本心理需要,那麼孩子就可以自動自覺喜愛和投入學習。這三種人類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自主、能力和關係。每個孩子也有發展能力的基本需要,要看到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不要容讓那些無法理解的社會標準去改變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學一些不合符成長階段的東西,是很危險的做法。我們要製造富挑戰性而又合適孩子能力的學習經驗,讓孩子感受到實在的成功感,提升他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讓他們更有動力去學習。
父母切勿以自己有限的智慧,來限制孩子將來無限的可能。父母若懂得培養孩子對學習的內在動機,讓他們認同學習的重要性,並以此為人生目標,孩子就會自動自覺投入學習。所以,父母讓自己和孩子提升為更負責、更敏銳,以及更懂得與人相處的人,就是在幫助孩子成長時自己獲得創造力和成功感。
如果這些理論能應用在孩子身上,是否也能應用在父母身上,從而為家庭帶來正面影響?答案是可以的。我們的要求孩子努力學習的同時,請父母們同樣努力改變自己的想法,誠如台灣搖滾樂隊同五月天的結他手石頭所說:「學校能教的,是知識,是技術;社會能教的,是相處,是合作;而孩子們在家學到的,是你們自己,是你們自己身為人的治國,當你們面對困難,面對挫折時解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