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腦提神 增強記憶力 可以吃甚麼?

醒腦提神 增強記憶力 可以吃甚麼?

撰文: 註冊營養師(澳洲)鍾蓉文

 

又來到考試季節,莘莘學子正開始努力溫習備試。不少家長都會問:「有甚麼食物可幫助子女提神醒腦,保持良好記憶力呢?」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後轉化成葡萄糖,為腦部提供充足能量,故筆者建議每餐進食適量碳水化合物,以維持腦部有效運作。食物來源包括:五穀類如飯、麵、麵包、燕麥等,以及高澱粉質的蔬菜如馬鈴薯、粟米、蕃薯、栗子和芋頭。選擇高纖的五穀類如全穀物早餐、燕麥、全麥包和紅米等,可令血糖更穩定,保持集中力。

 

奧米加3脂肪酸

奧米加3脂肪酸如EPA和DHA,是構成大腦細胞膜及神經組織主要元素,維持神經系統訊息的正常傳遞,有助保持良好記憶力。奧米加3脂肪酸可從進食深海魚如三文魚、吞拿魚、鯖魚等攝取,筆者建議一星期進食 2 至 3 餐,每餐約2至 3 安士(即手掌心的大小)。另外,杏仁、合桃、牛油果等亦含豐富奧米加3脂肪酸。 

卵磷脂
卵磷脂是組成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攝取充足則有助活化腦細胞,令思考更敏銳及增強記憶力。雞蛋、黃豆及其製品如豆腐、豆漿和茄汁焗豆等都含豐富卵磷脂。

 

鐵質
鐵質是製造紅血球的主要元素,為腦運送足夠氧氣及營養,幫助保持頭腦清醒。紅肉類如牛肉、羊肉和駝鳥肉含豐富鐵質,筆者建議一星期可進食 2 至 3 餐,每餐約 2 至 3 安士。鐵質亦可從深綠色蔬菜如菠菜和紅腰豆等攝取,但由於植物性鐵質較難被人體吸收,因此同一餐可進食含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如橙、奇異果和蕃茄等,以增加吸收。

抗氧化營養素

壓力及不良飲食會增加體內自由基,破壞身體細胞及加速退化,或會令記憶力受損。維他命A、C及E 均有抗氧化功能,可保護腦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防止記憶力衰退。含豐富維他命A食物包括紅蘿蔔、南瓜和菠菜等;維他命E 亦可從果仁、雞蛋和乾豆中攝取。

 

以上營養素可促進腦部健康,但大家不應只側重於單一營養素的攝取。筆者鼓勵大家飲食盡量多元化,全面攝取足夠營養,令腦部維持最佳運作。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玩玩具都唔專心,以後學習會更難專心嗎?

玩玩具都唔專心,以後學習會更難專心嗎?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有些多家長會發現小朋友4至5歲時,經常玩玩具很不專心 ,譬如玩一樣玩具2分鐘都未夠,就去玩另一樣玩具,然後令到全屋玩具也拿了出來,但又不收拾。家長就會擔心小朋友現在都這樣不專心,那以後考試或讀書的時候怎麼辨呢?


原來當小朋友的腦部發展未成熟 ,所以他們的專注力會差一點。研究發現靜觀(Mindfulness )可以幫助小朋友提升專注力,特別是訓練他們的前額葉,助他們提升有關功能,令他們專心的情況可以有改善。


有一些靜觀的小遊戲 給大家作為參考,譬如家長可以用一些APP有一些圖示提醒,小朋友可以跟著這些APP,譬如可能有一個皮球,吸氣皮球便會變大,呼氣皮球便會變小。這樣跟著呼吸,訓練孩子專心的能力。然後中間我們加入一個叫作「木頭公仔不許動」的練習,相信很多家長小時候都玩過,但是他不可以動,他要安定坐下來然後便給他看著一個APP,亦有一個時間可以給他看到,究竟可以安定坐下多少分鐘呢?

然後如果小朋友做到的時候可以加入多一項,就是聲音騷擾。譬如可以是一些簡單的聲音,是一些平靜的音樂。如果小朋友再做到,再加入一些難度高一點的,例如卡通片或任何小朋友喜愛的東西,看看他可否在一些騷擾性的環境內安定專注在那個App和自己的呼吸上,來訓練他們的專注力。

 

第二我們可以嘗試設立一些的規則和視覺的提醒,即是和小朋友說你有一個規則,就是玩遊戲、玩玩具,你要玩完一樣,才開始玩另一樣,而你玩每一樣至少要玩5至10分鐘,你才可轉換玩另一樣玩具。我們可以有一些圖片讓小朋友看到一個玩具,之後收拾一個玩具,接著去玩另一個玩具。然後中間可以寫住有5至10分鐘玩一個玩具。

第三個方法就是一個行為後果,如果小朋友能夠專心時,家長可以予以鼓勵告訴給他:「你做得很好啊,因為你很專心!」又或告訴他:「我很欣賞你那份心機,因為你可以安定坐著玩一個玩具,其實你可以在玩玩具中享受更多。」如果小朋友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一個後果,譬如可能和他說:「你玩完一樣,又跳去玩二樣,又跳去玩第三樣。這樣即是你遵守不了規則,那現在我們要暫停一會。」譬如可能有5分鐘的暫停時間,暫時不玩任何玩具,可能又用App幫助他安定坐下來,直至他覺得自己可以專心玩一個遊戲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繼續玩遊戲了。

 

第四個方法是我們叫作「星星專注力獎勵計劃」,譬如給孩子一個計時器
給他一個時鐘或漏斗,然後小朋友會看著時間做一項他專心的活動,譬如1分鐘、2分鐘,家長可以和小朋友討論,我們就會給孩子一粒星星,放在錢箱裡儲起來。小朋友可以看到自己可以專心多少分鐘,然後這些星星會愈儲愈多,亦都協助孩子令自己更專心。

親子創意藝術創作

親子創意藝術創作

撰文:Pario Arts 李素貞主任

 

每個人均擁有創意和藝術潛能,假如得到適當培育的話,可提升個人的美善情操,讓生命更臻完美。在藝術氛圍的營造下,藉多樣化活動啟發個人的創造力、美感和多元能力,以促進全人發展。而「愛」是創造的原動力,在自由、民主、安全及和諧的環境和氣氛下,即「愛的表現」,亦是強調互相包容,悅納不同的意見,尊重別人和接納別人。那麼親子創意藝術創作如何可以表現「愛」呢?筆者在此和各位家長分享自己的看法。

 

親子創意藝術創作的意義

● 藝術教育由個人做起,家長嘗試接觸藝術創作,從而培養孩子的藝術涵養

● 藝術教育的第一課從「聆聽」和「接納」開始,家長學習接納孩子多元創意的表現方式

● 透過親子共同參與和體驗藝術創作的過程,家長能更貼近和了解孩子的心

● 親子藝術創作有助孩子認識自己、釋放情緒與壓力

● 融入互相欣賞和互相尊重的氣氛,減輕親職壓力與焦慮,進而增進親子關係

● 讓親子愛上創作,把藝術融入生活中,提升生活的素質

 

藝術培育錦囊

 培養一種做人的學問,提升一種分享的能力,即「同理心」。

 根據心理學家赫夫曼 (Hoffman) 研究人類同理心 (empathy) 的發展指出,「同理心」就是體會他人的情意,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的能力

 「同理心」三步曲:(1)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 (2)辨識對方的真正感受 (3)將了解和感受傳達給對方。

 「同理心」是與人相處的一項重要能力,具有「同理心」的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自律及責任感。

 兒童在 2 至 3 歲的階段,已能了解別人的感受。為使孩子有愛心、具備「同理心」的人、懂得愛與關懷別人,父母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

小朋友經常發脾氣 家長可如何拆解?

小朋友經常發脾氣 家長可如何拆解?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當小朋友發脾氣,很容易看到父母的處理手法是否一個稱職的父母。如果小朋友大叫大喊,身為父母的能否很快地令小朋友的情緒減低?有些稱職的父母只是很簡單,會馬上蹲下、眼神接觸及抱緊孩子,很溫柔地問:「你為甚麼會哭?不要鬧別扭吧。」

 

我們第一要令小朋友控制到情緒,如果控制不到情緒,他就甚麼也聽不到。我們不要在他情緒高漲時教他或罵他,他們往往都聽不入耳。如果小朋友發脾氣,而我們的情緒也控制不到,更加大聲地責罵他,他也會愈來愈大聲,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教小朋友控制情緒。

 

我們不時會在超市看到一些小朋友耍別扭、大叫或大哭直至在地上打滾,去到這種情況其實小朋友已經在挑戰成人的底線。如果到時候我們因為怕尷尬或怕不知道別人會怎樣看我們,我們想息事寧人,從而妥協。如果是這樣的話,代表我們在教小朋友下次要達到這種地步,大叫打滾我就會買給你了,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不會買了。所以我們教小朋友一定要身體力行,和不要介意別人怎樣看。

如何處理會比較合適?家長應放下所有事情,蹲下跟小朋友說話:「剛才媽媽跟你說待會不准買東西的,你記得的。如果你真的要發脾氣,媽媽就甚麼也不買。放下所有東西,我們回家。」因為你要想想我們一次兩次三次地堅持,小朋友就會明白他們是不能挑戰父母,他就不會愈來愈大聲。

很多時候家長沒有留意自己的語言表達,可能在鼓勵小朋友哭,其實如果我們經常說:「不要!」當小朋友就會聽到那個字,例如說:「你不要再哭了」,小朋友只會聽到「哭」字。其實我們應該叫他們做甚麼呢?「你應該冷靜下來,擦乾淨眼淚,平心靜氣,我才跟你說話。」如果我們叉起腰很大聲地說:「你試試再哭,信不信我一會兒怎樣怎樣⋯⋯」其實小朋友的行戈大火只會愈來愈嚴重,所以我們要留意我們的言行,要正面地鼓勵他。

如果我們遇到問題,小朋友發脾氣耍別扭、不做功課或不想吃飯,我們很多時候會糾纏在那件事。我們怎樣可以令小朋友盡快做完,然後可以做另一樣事情?我們要想下一個「甜品」給他,例如他很不喜歡做功課,我們可以說:「不如這樣,我們在15分鐘內做完,我們就可以一起看書、看卡通片、砌積木或玩玩具。」這些是小朋友很喜歡和很嚮往的,我們就要不停放大這些事情。

我們要讓他看到將來的結果,是跟他現在的行為掛勾的。如果小朋友在過程中在家裡大哭或耍別扭,家長很多時候都會放他在一個Quiet Corner(冷靜區),叫他先靜靜地平復情緒。可能在他最熟悉最安全的房間內或在他的床上,讓他慢慢停止哭泣。

如果一個稱職的父母有足夠的能力令小朋友思考完,表達: 「媽媽真的對不起 我覺得自己剛才不對。」父母分配角色會更容易,例如媽媽跟小朋友做功課時小朋友在發脾氣不願做,又大喊大叫。媽媽可叫他:「你現在回房間,坐在自己床上,想清楚自己做錯甚麼。」

然後爸爸或其他人走進房間,告訴小朋友:「你知不知道剛才激得媽媽很不開心,你知不知道她會很生氣?」我們把我們的成人世界、思想及感受告訴他,讓他明白並心甘情願地說:「我真的做錯了,我真的不對,對不起媽媽。」

暑假開心去旅遊 除了玩樂外 還有甚麼?

暑假開心去旅遊 除了玩樂外 還有甚麼?

暑假來了,不少家長會選擇利用這個漫長的假期和小朋友離港旅遊,既可共聚天倫、還能舒展身心。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

有的會說,旅遊還可讓小朋友增廣見聞。的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假如小朋友有親身體驗,相信對所學知識能有較深刻的了解。例如,當小朋友學到「萬里長城」時,如能到該處走一趟,相信更能感受到這個建築工程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我在選擇旅行地點時,也會考慮會否與女兒的學習內容相配合。例如,在她學到不同種類的動物時,我會在旅行中加入動物園作參觀景點,讓她能親身接觸不同的動物,這總比單從書本或電視認識好得多。

我很重視去旅行的數天時間,主要原因是在旅行的數天,我和女兒有一段較長的朝夕相處時間,只要用心觀察,你會對孩子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我女兒還小的時候,我會在旅遊時特別關注女兒的以下事情:

 

(1) 孩子與陌生人相處的表現

在旅行期間,小孩會接觸到不同的陌生人,她的表現是怎樣呢?面對陌生的長輩,她會否主動跟人打招呼呢?能否有禮貌及得體地回答長輩的提問呢?面對同齡的小朋友,會否主動一起玩耍呢?如何處理當中可能發生的爭執呢?我喜歡從旁觀察,然後到晚上,我會跟女兒分享及讚賞她當天良好的表現,並鼓勵她明天哪些地方可做得更好。

 

(2) 孩子的自理能力

由於旅行的時間較為充裕,不需要和時間賽跑,這時你可以藉此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我會安排女兒攜帶一個屬於她的小旅行箱,由她自行管理內裡的個人物品。我則從旁觀察,孩子能否妥善地處理她的個人用品,以及離開酒店或出發到另一個景點前,她能否把自己的物品收拾得妥妥當當。在有需要時,我會適時提點或從旁協助。

 

其實,要培養孩子們的品格和自理能力,並不一定需要乘搭飛機到外地旅遊。我想强調的是,品德培育並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一味的說教只會帶來反效果,因此品德培育應透過日常生活實踐出來。事實上,只要有充足的相處時間、多些陪伴子女,多些細心觀察子女的日常表現,在有需要時作出提點或協助,就算只是到郊外走走,也不難達到以上目的。

健康護脊運動 大人小朋友都適合

健康護脊運動 大人小朋友都適合

撰文:Dr. Kong專業團隊註冊物理治療師方偉筠

 

家長要避免子女養成以下不良的姿勢,影響脊部發展:

當小朋友做功課時,應該避免側向一邊坐,因為這種姿勢容易令脊部左右用力不平均,引起脊柱側彎等脊部問題;同時亦應該保持頸部腰部挺直。

當小朋友使用電腦時,頸部亦不應過於向前傾看顯示屏,因為這樣會容易令頸部勞損。家長亦應提醒小朋友保持頸部及背部垂直,並選擇可調校高度和配備椅背及扶手的椅子,以承托背部手和手腕。另外,顯示屏亦需要置於不高於眼睛的位置。每使用電腦 30 分鐘,就應該作適量的休息。

 

當搬運地上重物時,應該避免向前彎腰搬運地上的物件。首先,作半蹲姿勢,須保持腰部挺直。然後,雙手拿著重物,使重物盡量靠近身體。最後,用大腿肌肉站起,腰部保持挺直。

 

伸展頸部運動 

功能:有助紓緩頸部肌肉之緊張

步驟:

1.頭部轉向左右兩邊,各維持 10 秒。

2.頭部向上下方向望,各維持 10 秒。

3.頭部側向左右兩邊,各維持 10 秒。

4.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伸展膞頭運動

功能:有助紓緩肩膞肌肉緊張

步驟:手放肩膞,手肘向前後方向各轉動 10 次。

伸展胸肌

功能:有助伸張胸前肌肉,改善寒背

步驟:緊握雙手在背後,盡量提高雙手,維持 10 秒。每天重複動作 10 次。

 

 

伸展腰背肌肉

功能:有助紓緩腰背肌肉緊張

步驟:

1.雙手放在膝頭,然後向前彎腰,維持 10 秒,再慢慢回復站立姿勢。

2.雙手撐腰,再向後彎腰,維持 10 秒,慢慢回復站立姿勢。

3.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伸展體側肌

功能:有助紓緩腰部體側肌緊張

步驟:

1.首先雙手撐腰,腰部轉向左右兩邊,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2.每一個方向維持 10 秒。

3.舉起左手向右彎,維持 10 秒,再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4.舉起右手向左彎,維持 10 秒,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5.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電子學習要點您要知

電子學習要點您要知

撰文: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疫情以後,電子學習已是無可避免。家長亦會下載不同的平板電腦程式給小朋友使用,希望他們可以在互動或富趣味性的畫面和聲音中學習。究竟哪些動畫和應用程式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好處呢?父母使用多媒體幫助小朋友學習時又應該注意甚麼事項呢?

 

根據年齡使用電子學習的時間

在幼兒時期,由於負責統籌五官的腦部區域正急速發展,筆者不建議 0 至 2 歲的小朋友經常或過分依賴使用電視或平板電腦學習。這是因為電視或平板電腦的影像均在極高頻閃動,幼兒的眼睛及腦袋會在不自覺下不斷接收刺激,久而久之,視覺刺激便成為了習慣,大腦發展也受到影響,導致專注力下降。

 

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看電視玩 iPhone 時很專心的,反而看書便沒有心機了,所以我買很多學習性的動畫給她看。」家長可有想過,如果眼睛和腦袋都習慣了不斷受刺激,相對靜態的東西如書本和老師的講解便自然地變得沒有趣味了,如果您還繼續讓幼童依賴豐富的畫面來學習,將來總有一天他們需要面對書本學習的時候那怎麼辦呢?

 

2 歲以上的幼兒由於腦部發展較為成熟,所以家長可有限度的讓 2 歲以上的孩子使用電視和電腦來學習。而時間也應該由每天不超過 15 分鐘為起步點,年紀大一些可以看多一點。因為隨著兒童年紀的增長,電腦或電視的高頻閃動對腦部發展的影響會相對地減低。

建議使用多學習模式

雖然顯示屏對兒童的專注力有影響,筆者並不認為使用電視和電腦學習沒有可取之處。多媒體或電腦程式可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小朋友更喜歡學習,學得更快更多。不過小朋友除了利用互動性高的多媒體來進行學習,他們亦需要適應其他互動性較低的學習模式如圖書和單向式的講解等,並從中尋找學習的趣味。家長應該為子女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如帶子女上圖書館、跟子女玩一些益智遊戲、到博物館參觀,往自然教育徑散步,甚至在餐廳時教子女閱讀英語的菜單等等,令子女多嘗試不同的學習模式和方法,從而尋找學習的樂趣。

怎樣選購合適的多媒體電子學習產品?

– 該產品最好沒有非學習性質的元件可供小朋友自己下載或開啟。例如,倘若孩子使用 iPhone 或 iPad 學習,家長千萬別讓孩子打開其他程式,確保孩子在學習而非玩樂。

– 可使用有分段或節數的學習產品。很多家長都會說要孩子停止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孩子容易有不良的情緒反應。所以筆者建議產品需要分不同單元 (Chapter),而家長可以限制孩子只觀看或完成一個單元。

– 產品適宜有互動的元素和需要孩子作出不同方式的回應。倘若多媒體產品只是提供單向的教學模式,這並不是好的產品。例如,產品只能讓孩子坐著去聽資訊,或看後不需要作出任何反應,我們便稱為「單向學習」,我們應該避免使用「單向學習」的產品。如產品能夠讓小朋友一起唱歌、一起做動作、一同串生字和朗讀和回答問題,這便是應該選擇的產品。

– 又例如有一些產品雖然能讓孩子回應,但每次都是回答同樣的性質答案,例如每次都是要按一個按鈕去回答,這樣孩子的反應便會較為緩慢,變成「機械人式」學習,影響往後的學習動機和多角度思考能力,這類產品我們應該要避免。

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使用電子產品學習的時間不可以過長,而且家長亦應該為子女定下每天或每星期可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例如,孩子每天最多只可以在做完功課後使用電腦半小時,如果半小時已到,孩子必須要遵守承諾,暫停使用產品。而家長亦可以跟子女一起定下每天的時間表,分配做功課、玩樂、上興趣班、適用電子產品等活動的時間,好讓子女了解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計劃,有節制,這樣不單可以鍛煉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Self Management),也可以有效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以使用電子產品作為獎勵

倘若孩子喜歡使用電子產品學習(通常也十分喜歡的),父母可考慮以使用產品作為獎勵,例如孩子每次乖乖在半個小時內吃完飯,或每次有質素地完成功課後,我們便可以答應他們使用三十分鐘的電子產品。

聰明學習靠運動

聰明學習靠運動

撰文︰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筆者剛參與了台灣教師專業進修交流活動,見識到台灣的教育著重以運動培養孩子成長,讓我得到新的啓發,希望與各位父母分享。其中一所作交流的學校稱得上是體育學院小學版「虎林小學」。一踏進學校,同學便以政府推廣的健身操歡迎我們。他們一起跟着拍子舉手投足,做出各式各樣的熱身動作。讓人感到他們就像老虎仔一樣的精神活潑,而我像真的進入了充滿老虎仔的森林一般。

 

運動能強化孩子學習能力

虎林小學的劉校長説學校是政府重點學校,專注同學的體育發展,並相信透過運動能強化他們的學習能力。他們以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 John J. Ratey, MD 的硏究為基礎,提倡零時運動計劃。此計劃提倡學生於所有時間都在運動,即零時 (Anytime)。每當小休時,學生便會跑到操場的任何一處做運動,他們有的玩躲避球、有的在攀鋼架、更有的打羽毛球。所有學生都享受每個運動的時刻。

運動的好處  強化大腦機能

眾所周知,運動有強身健體的功效,而在 Ratey 的研究之中,他指出更多有關運動對大腦的好處。他形容大腦是訊息處理中心,透過不同的傳遞者(化學物質)於不同路徑傳達訊息。在運動時,大腦能有效地生產更多傳遞者和強化路徑,使訊息傳得更快更準。

將理論應用於學習上,學生以運動強化大腦機能,再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研究證實運動能提高學生專注力和記憶力,而這都是成功學習的必備條件。此外,運動能使大腦製造 Dopamine(令人有快樂感的化學物質),令學生能愉快地學習,成績自然會更加優秀。


如何讓孩子愛上運動?

為了讓孩子享受運動的時間和好處,家長必需讓孩子愛上運動,以下有三項建議:


1. 零時運動

多讓孩子有運動的機會,如提供合宜的時間,工具和場地,同時家長要留意環境的安全。


2. 健康運動

多教導孩子因愛健康而做運動,多提及運動對健康的好處。


3. 一起運動

多與孩子一起運動,享受運動的時刻,享受親子的美好時光。

訓練孩子的「腦力」及「智力」 - 幼兒篇

訓練孩子的「腦力」及「智力」 - 幼兒篇

撰文:兒童發展心理學專家梁嘉敏小姐

DHA 只是供應孩子腦部發展的養分,要孩子變得聰明,大腦必須得到適當的鍛鍊。筆者今次就為大家介紹一些腦袋鍛鍊小遊戲,十分適合2歲至就讀小學的兒童呢!

1. 迷宮或找不同等腦圖練習

雖然迷宮和找不同等腦圖練習是我們小時候的玩意,但到了這個年代,它們依然是孩子的良師益友。腦圖練習除了迷宮、找不同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模式,總之凡是需要孩子觀察和專注地完成任務的圖像遊戲,均屬於腦圖練習。不知道大家是否認識Wally(中譯《威利在哪裡?》),它就是世上其中最受歡迎的腦圖遊戲。

其實腦圖遊戲不一定需要購買,也不一定印在書本上,我們在家中也可輕易製作腦圖遊戲。例如家長可以在一堆雜物中放兩顆瑞士糖,那孩子一定會很用心地找出來呢!

2. 收拾家中物件 並把物件分類

其實日常生活上不同的環節,也是鍛鍊腦筋的大好機會,例如收拾和分類。把物件有條理地分類,不單能提升孩子的組織能力,更能發揮孩子的創意。有時孩子的分類方法可能跟我們成年人不同,不過也不無他們的道理,家長不妨問一下孩子為甚麼會這樣分類,你便會發現原來孩子的觀察力可能比你更強,他們會用他們觀察到的細節作分類,所以家長不應要孩子根據成年人眼中的分類方法,以免打擊他們自我解難的主動性。

你可能會問,我家孩子不喜歡收拾物件,那該怎麼辦呢?在孩子還未養成收拾家中物品和分類的習慣時,一定要從遊戲開始,以提升孩子花氣力去完成「使命」的動機。例如可以舉辦「房間鬥整齊比賽」或「阿四日」,讓家庭成員互相幫大家執房等活動,以鼓勵孩子收拾和分類,也可以鍛鍊一下「腦力」!

 

3. 考記憶遊戲

坊間有很多記憶遊戲卡,例如把十數張牌反轉,輪流翻開兩張,如果翻開了相同的卡牌,便可以拿到自己手上。另外,坊間亦有些繪有不同物件的圖卡,家長可將它們打開排成一行,讓孩子看了然後反轉,再問孩子某一件物件在哪一張卡上。這些均是很好的記憶力遊戲,成年人或孩子更可以發揮更多創意,變換一下玩法以增加趣味性。

除了記憶遊戲卡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蘊含著豐富的記憶遊戲,例如我們可以叫孩子找出一些他們曾經見過你放在哪裡的物件,或者可以叫孩子自己收起一些物件,然後在一段長時間後找出來等等。

 

總結而言,要訓練孩子的腦力和智力其實一點也不難,只要花一點心思,發揮一下創意,很多生活中的細節也是讓孩子動腦筋的機會!

 

痴身:分離焦慮

痴身:分離焦慮

撰文:香港註冊心理學家 程衛強 

 

嬰兒約在九個月開始,孩子變得異常癡身,即使媽媽上洗手間,也可能會顯得非常的焦慮,抱緊媽媽不放,甚至放聲大哭。

 

分離焦慮可以引申出兩種不同的反應。在某些情況下,與照顧者分離時,嬰兒會出現尋求依附的行為,如抱著媽媽不放、用盡方法找尋媽媽、或不論媽媽到那裡就爬到那裡等等(Ainsworth, Bell, & Stayton, 1971);分離亦可能會衍生出絕望、對抗、分離(Detachment)等行為,視乎分離的時間(Bowlby, 1960; Robertson & Robertson, 1989)。

 

孩子面對分離的反應,亦會因應不同的環境而有所改變,例如在熟悉的家居環境中,較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孩子會出現較少的憂慮感(Ross, Kagan, Zelazo, & Kotelchuck, 1975)。

在孩子約七個月時,物件恒存概念開始出現,他們明白即使看不見某人或物,不代表他消失了。當孩子能夠建立這個概念,他們的分離焦慮會相對降低。若媽媽能夠經常與孩子溝通、表示出對嬰孩的正面情緒及感覺、並給予適當刺激及協助者,孩子較易掌握並應用物件恒存概念於物件及人身上(Chazan, 1981)。

 

協助孩子協助分離焦慮,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孩子與照顧者發展出親密的、依附的情感關係(Attachment),並待孩子本身的發展成熟,方能湊效。以兩歲的幼兒來說,他們能夠以照片來緩和他們與照顧者分離的愁情(Passman & Longeway, 1982);三歲的孩子甚至可以於父母不在場的情況下,在祖父母家過夜。

 

孩子能否培養出此等「能耐」,取決於照顧者與孩子能否建立出緊密的情感關係,當相互間的關係得以建立,孩子可以透過想像父母的形像,及回憶父母的愛,以安撫他們因分離而出現的焦慮感(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